老人在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用餐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成都,老人出门就能吃饭、娱乐、做康复治疗的场景越来越常见。围绕加快营建全龄友好包容社会的目标,《成都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成都市养老服务业的任务和路径。
从昨日公布的《规划》内容看,到2025年,成都将力争实现所有街道和有条件的镇至少建成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每个区(市)县至少建成1所以农村特困失能、残疾老年人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并新增普惠养老床位1万张。针对其中亮点,记者采访了成都市民政局。
四大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新增普惠养老床位1万张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采取“定性目标+定量指标”方式提出了目标任务,包括4个方面。
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体系,到2025年,成都将力争实现所有街道和有条件的镇至少建成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每个区(市)县至少建成1所以农村特困失能、残疾老年人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新增普惠养老床位1万张,养老床位结构进一步优化,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0%,使服务能力大幅增强。
提升养老服务发展质量效益,《规划》明确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5%,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55%,95%以上的养老机构达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国家标准,服务质量综合满意率达到85%以上。
在养老服务产业创新融合提质升级方面,全市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将提供1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
养老服务发展要素支撑也将持续增强。不仅将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业政策法规体系,还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使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培训达到4.5万人次。同时,还要实现市本级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用于发展养老服务的资金占比≥55%,每千名老年人至少配套1名社会工作者的目标。
七方面主要工作
优化普惠养老服务发展布局
《规划》是建设高质量养老服务业的重要举措,是主动响应群众需求变化带来的新向往新期盼。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从提升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普惠养老服务提质扩面、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多元发展、推进医养结合康养融合发展、赋能养老品牌升级品质发展、大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夯实养老服务发展支撑体系七大方面,锚定了成都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
“提升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水平是我们‘兜底线’的内容,我们将通过健全养老保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推进兜底整体解决,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效率、推进资源统筹整合、大力发展互助养老,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促进普惠养老服务提质扩面,《规划》提出,将通过完善居家养老支持政策、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推进居家社区养老试点,增强居家社区普惠服务能力;通过优化与城市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空间布局、优化与人口发展趋势相匹配的产业布局、优化与需求发展变化相协调的业态布局,优化普惠养老服务发展布局。
在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多元发展方面,将通过扶持培植本土养老服务企业、积极引进知名养老服务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市场主体培育;通过打造养老产业集群、繁荣老年产品市场、完善老年教育服务,着力发展银发经济。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鼓励医疗机构设置老年医学科、增设老年病床位;通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老龄便捷生活、创新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养老合作模式、支持与省内其他区域协同发展,强化成都养老品牌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协同开放合作;还要增加“老有所乐”服务场景,推进适老公共服务建设。
部门解读
成都市民政局:
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突出“兜底线、扩普惠、强产业、促融合、重创新、优环境、抓保障、促落实”,是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能力提升的行动指南,将不断提高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中,《规划》释放了一个信号——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充分激发市场和全社会的活力。“我们学习借鉴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养老服务经验,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同时完善养老监管机制,以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品质。”该负责人说,除此之外,《规划》还提出,要统筹养老服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养老的发展空间;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旅游、体育、教育、金融、地产等深度融合发展,“这将有力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多元发展。”
专家声音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一帆:
让养老服务资源流动起来
“《规划》提出,要通过优化与城市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空间布局、优化与人口发展趋势相匹配的产业布局、优化与需求发展变化相协调的业态布局,优化普惠养老服务发展布局,我认为,这是很有特色亮点的。”
杨一帆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成都都市圈规划发展背景下,这条内容有利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前瞻布局,“在一个大‘圈’里,我们的人口流动了,需求自然也流动了。因此,我们可以在区域资源配置中,提前考虑这一因素,把养老服务产业提前‘流动’过去,避免出现‘有求无应’的情况。”(成都日报记者 缪梦羽 制图 江蕊松 市民政局供图)